欢迎访问中国植物学会!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荟萃
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之一------王伏雄
日期:2015-09-24 发布人: 】【打印 关闭

  王伏雄,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县西乡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王秉珪(字子珍),是当地闻名的中学教员。

    1920年王伏雄7岁时,在本村初级小学念书。四年后转入兰溪县平渡区区立高小二年级就读。1926年考进东阳县立中学,该校学风朴实,师资与教学条件都比较好,这对他的学习帮助很大。次年秋,他父亲在浙江省立第八中学(现改为衢州中学)任英语教员,王伏雄随同到该校学习,每学期的总分都在全班前三名。

    1929年夏,王伏雄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闻名国内的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后改为杭州高级中学)。入学后,他被编入文科班学习。在校期间博览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在中、英文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对新诗和小说创作作了初步尝试。但这时有两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是陈桢教授编著的高中生物学课本,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读起来特别引人人胜;二是当时讲授生物学的教师,讲课非常生动有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他终于把探索生命奥秘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追求。

    1932年,王伏雄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于1936年9月毕业,并考取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教授的研究生,从事牛耳草(Boea hygrometrica)个体生态学的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被迫南迁。他随校辗转南下,于1939年在云南昆明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复学。经李继侗的推荐,他在张景钺教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生活史”的研究工作,并顺利地通过了硕士论文的答辩。

    1941年研究生毕业后,王伏雄应聘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室汤佩松教授门下,从事大麦多倍体细胞学的研究。抗战年代,生活很清苦,设备简陋,但他并未放弃对植物学的潜心钻研。当时曾与罗士苇合作研究了云南松和云南油杉的动胚培养,并获得了初步成果。与此同时,还完成了许多植物花粉萌发与培养的实验工作,初步建立了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花粉萌发的实验系统。这些工作都为他后来从事的毕生事业——孢粉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1943年5月,正当而立之年的王伏雄前往美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美国著名植物胚胎学家J.T.巴克霍尔兹(Buchholz)教授,最初跟随导师在伊利诺斯大学兼任植物形态学的实验课,参加导师部分科研工作,后来他就全心投入到博士论文“玉米杂交和自交胚发育”的研究。1946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王伏雄曾被选为美国Phi Sigma荣誉生物学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家Sigma Xi荣誉学会会员,以及美国植物学会会员。

获博士学位不久,他就毅然决定回国,导师的一再挽留和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也未动摇他的决心。

    1946年9月,王伏雄回到祖国后,在上海应聘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植物形态学研究。1948年初,由罗宗洛教授推荐,应台湾大学植物系主任李惠林教授的邀请,与殷宏章教授一起,前往台湾大学植物系任客座教授。后因局势动乱,当年6月即返回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王伏雄调入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所务秘书。1951年5月,他全家由上海迁至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他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植物形态学研究室的筹建工作,并把现代孢粉学的研究作为该研究室的头一项科研任务。20世纪60年代初,为适应学科的发展,王伏雄又带领他的学生开拓了实验胚胎学研究的新领域。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他的身心备受摧残,但仍未能动摇他献身科学事业的毅力和决心。“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他就以满腔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立即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科学研究没有一条平坦的成功之路,只有坚持长期努力,不断向前,参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一方面指导学生潜心研究中国特有裸子植物胚胎发育的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和领导“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新课题。此项目先后被定为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理论课题。几年来,由所内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协同作战,业已获得许多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裸子植物胚胎学和解剖学一项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王伏雄平易近人,为人谦逊,善于团结与他一起工作的人。在他先后主持或领导的研究室或项目协作组等,都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都把他视为良师益友,并以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为榜样。

    王伏雄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今都已成为科研和教学上的中流砥柱。他经常在许多大专院校授课。20世纪50年代,他曾兼任为同济大学和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此后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兼任客座教授或讲学。近十余年来,他在植物形态学、植物胚胎学、植物解剖学及孢粉学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20世纪80年代,王伏雄先后赴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及参观访问。1986年,他应邀参加了第三届国际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学术讨论会,并作了“中国特有裸子植物银杉属研究”的学术报告,引起国际同行们的极大兴趣。1987 年,在第14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王伏雄担任名誉副主席,并荣获大会授予的荣誉奖章。

    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学部常委。1983~1988年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当选为理事长。他还是《植物学报》、《中国植物学报》(英文版)以及《植物学名词大辞典》的主编。他积极倡导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担任第一届植物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伏雄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100 余篇,译著10种。

 

     (详细信息请见中国植物学会会讯2010年第三期)

上一条: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汤佩松 下一条: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一李继侗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科普专栏 | 生物学竞赛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专家荟萃

中国植物学会  京ICP备06026858号-1

北京市香山南辛村20号100093    电话:(010)82599636,62836505   Email: bsc@ib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