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文化与环境国际会议(ICPCE)于2014年8月19日至21日在山东省会济南召开。英、奥、日、印、中等5国的190位专家参与了此次大会,有46位专家作大会报告。此次大会的主旨在于探索植物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以及植物与人类在长期选择与被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共生关系和文化现象。会议设定的主要议题包括:植物文化综述、农业起源和药食植物、木文化与木构建筑、园林植物和宗教植物。此外,为探索蒙山在释、道、儒三教融汇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大会开辟了“蒙山文化专题”;为探索沉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大会又开辟了“沉香文化专题”。
此次大会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政府的批准和支持,由中科院植物所、中国植物学会、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博物馆承办,蒙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和临沂天泽木文化博物馆协办。
植物文化的概念最早由中国学者提出,在2012年的第一届植物文化与环境国际会议上,北京自然博物馆冯广平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对植物文化定义,“植物文化是指人类和植物的选择关系和协同演化,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以植物为载体和诱因的成果类型和行为方式。”此次大会上,植物文化的科学属性和人文内涵得到新的提升。英国最高巴斯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林奈植物学会理事长戴安教授在充满深情的致辞中说:“中国的历史绵长,与植物相关的文化枚不胜举。是中国学者的研究启示了我,植物有这么丰富的人文内涵。林奈植物学会覆盖了植物科学的所有领域,但在植物的人文属性研究方面还是空白,植物文化研究应成为一个全的方向。”在接受《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她强调:“在中文中植物文化的概念没有任何问题,但在英文中容易产生歧义,在术语的科学内涵和研究方法方面应再斟酌。此外,应争取立项支持,廉价的研究往往会被视作不是真正的科学。”日本奈良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教授伊东隆夫教授更为关注植物文化研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他说:“植物文化国际会议本身就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应该将这个会议持续下去,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作为两届的大会的发起人,冯广平博士谈及植物文化的研究进展时热泪盈眶,这个最初连研究团队内部都存在怀疑和争论的命题,经过数年的培育,终于得到了认可。戴安院士的鼓励无疑是对整个团队的最厚褒奖。在大会发布的新书——《岱岳树木文化图考》是他和他的团队的新作,也是对大会的重要献礼。本书是对以泰山为核心的整个岱岳地区以植物为载体或诱因的文化成果的全景式扫面和显微式梳理,成为研究中国礼天、崇儒文化的重要参考。在书的前言中,他再次提到“古树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与其所赋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旦毁坏或盗掘,它所见证的历史将从此断层。”他甚至将最近惨遭毁灭的曲阜四氏学古树比喻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无罪被杀。他忧心忡忡地写道:“学者能做的,是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赶快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以慰后世思念和追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