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植物学会!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会简介 >> 会讯浏览 >> 第一期(2018-03-06) >> 科研进展
中科院地理所马泽清、郭大立、徐兴良等在Nature发表科研论文
日期:2021-07-23 发布人: 】【打印 关闭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大立、马泽清和徐兴良等与他们的研究团队,通过14年的努力,构建了全球369个物种的根系属性数据库,系统揭示了植物吸收根功能属性的大尺度生物地理格局,首次阐明了植物根系进化的组织方式。相关研究成果以“Evolutionary history resolves global organization of root functional traits”为题于2018年2月2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马泽清博士、郭大立研究员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Lars Hedin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郭大立研究员和Hedin教授为通讯作者。    

    长期以来,植物进化理论框架主要基于对叶片、花等地上部分的认识,而对地下部分根系结构和功能在进化过程中如何组织却鲜为人知。该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植物进化理论:”在长达4亿年的植物进化过程中,地下吸收根朝更加高效、独立的方向进化,为物种开拓新的栖息地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植物的传播和进化“。

    从热带雨林到荒漠,植物吸收根直径整体在变细,倾向于更加灵活的构建方式,对共生真菌依赖性降低,通过该方式,植物单位碳投资的获取养分的效率得以优化,从而能够高效地捕获稍纵即逝的养分和水分资源,增强了植物物种对环境的适应与存活能力。在水分供应充足的热带雨林,根的设计减少了对水力安全性的考虑,细根和粗根物种共存,很多系统发育较古老的物种得以保存;而在水分胁迫较强的草原和荒漠,由于季节性资源供应方式不稳定,根系多样性下降。

    这项工作解开了植物生存和传播一些隐秘的“地下规则”,对于理解植物地下资源获取策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拟和植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古老的粗根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很难离开稳定湿润的生境,而且容易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此外,该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的生态保护工作,例如那些根较细、吸收效率较高的植物很可能成为入侵种。


参考论文: 

  Zeqing Ma, Dali Guo, Xingliang Xu, Mingzhen Lu, Richard D. Bardgett, David M. Eissenstat, M. Luke McCormack & Lars O. Hedin. Evolutionary history resolves global organization of root functional traits. Nature, doi:10.1038/nature25783.  

 

论文链接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上一条:中科院植物所科研人员在水稻萜类代谢调控新型湿敏雄性不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下一条: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戚益军研究组在《植物细胞》期刊(The Plant Cell)发表论文报道拟南芥MINIYO(IYO)和QUATRE-QUART 2(QQT2)在RNA聚合酶Pol II, Pol IV和Pol V的组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科普专栏 | 生物学竞赛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专家荟萃

中国植物学会  京ICP备06026858号-1

北京市香山南辛村20号100093    电话:(010)82599636,62836505   Email: bsc@ib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