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岁末,燕园花馆。为了推动京津冀三地在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的协同发展,为青年植物分类学工作者打造一个学术及技术交流的平台,北京植物学会联合天津植物学会、河北植物学会,于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首届京津冀植物分类学青年学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合作与发展。
虽数九寒冬,而京津冀三地植物分类学青年学者热情高涨,甚至一些在京访问的四川大学青年学者以及北京市植物分类学爱好者也踊跃报名,,预计30人的会议增加至近70人,为此不得不临时更改会议室。原计划九点开始签到,在八点刚过就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到达会场,学者们参会的热情可见一斑,期待着一场学术火花碰撞的视听盛宴。
上午的研讨会由北京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贺新强教授主持,他代表北京植物学会对各位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天津植物学会理事王丽芝博士做了“基于基因组学的灵芝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报告,拉开了研讨会的序幕。河北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赵建成教授做了“真藓科(Bryaceae)及其近缘类群的分类研究” 报告;北京植物学副理事长张志翔教授做了“壳斗科地理分布与资源利用” 报告。相信这三个专题报告使青年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对分类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简短的午餐后,北京植物学会理事长饶广远教授、副理事长张志翔教授,天津植物学会理事长石福臣教授,河北植物学会理事长彭建营教授就“如何做植物分类学研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经历和心得体会,并针对京津冀三地植物分类学青年学者研讨会的常态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热烈的讨论使研讨会达到第一个高潮。利用午休时间,与会人员参观了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下午,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NSII办公室主任助理肖翠老师对中国最大的标本数据库——NSII数据库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植物标本馆副馆长金效华博士做了“基于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兰科植物系统学研究”报告;张国进博士做了“菊科紫菀属狭披针叶形的趋同演化研究” 报告;于胜祥博士做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 报告;王庆华博士做了“关于苔藓植物分类学研究现状和展望”的报告;林秦文博士做了关于“雄安新区的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的报告。这些精彩的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探讨了新时代植物分类学研究与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使整个研讨会达到第二个高潮。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植物学会领导在北京植物学会饶广远理事长的召集下,共同商讨下一步工作安排,并将计划落地,初步敲定明年京津冀三地继续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将作为一项重要日程,持续下去,为广大植物分类学青年工作者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
下午四点,会议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下结束,这是京津冀三地青年植物分类学工作者们首次聚集在一起分享科研、科普经验。参会者均表示这样的交流机会非常难得,此次参会收获满满,大家相约明年再聚。
研讨会报告异彩纷呈
代表会后合影